蹴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超05
蹴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导读: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

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古代蹴鞠的规则

1、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

2、玩蹴鞠的人分为两队,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

3、蹴鞠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球都由“球头”开出,传给“跷球”,然后按规则在“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之间传球,传球过程中,手不准触球,球不得落地,最后又传回“球头”,由“球头”射门,即将球射过“风流眼”。如果球触网弹回,只要不落地,本队球员可以将球接住,继续传球、射门。球射过“风流眼”,过者为胜。

对方接球,也是按规定的传球路线完成传球,再传给“球头”射门。直到球落地为一筹,以进球多寡定胜负。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

蹴鞠胜负规则是根据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双方事前会商定一场比赛若干筹。比赛结束后,双方球员互相作揖,以示礼仪。得胜一方,可获得银碗、锦缎。而输掉一方的“球头”,则要接受惩罚:用白粉抹面,并接受鞭打。

唐代蹴鞠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秦一统天下之后,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体育活动也就无从谈起,进入汉代才迎来了蹴鞠的之一个发展时期。汉代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开始修养声息,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进一步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汉代统治者认为蹴鞠有治国习武之象,在宫廷之中大力推广,据《弹棋序经》载“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墩鞠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

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广之下,蹴鞠得到了快速发展,因其认为蹴鞠在军事练武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始出现了多鞠室竞争,队员身体直接对抗,场面激烈。

这一时期随着深入发展,制定出了详细的比赛规则,还对裁判员的公正执法提出了要求。随着竞赛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出现了专业的蹴鞠书籍《蹴鞠二十五篇》,不仅如此,更出现了女子蹴鞠赛。

南北朝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人们连基本的生存都比较困难,像蹴鞠这样的体育活动自然没什么发展。

进入唐宋时期,蹴鞠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唐朝时,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各族文化交流频繁,蹴鞠、相扑、围棋就是那个时候传到日本以及朝鲜等民族。

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蹴鞠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提高,唐代以前所用的鞠是由两块皮革里边包裹毛发之类的东西制成的实心球,唐朝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良,发明了用动物膀胱作内胆,外边用八片皮革缝制的空气球。

场地上也在汉代的基础上做了由竹竿和丝网组成的球门,分为单球门和双球门,故此在规则上也做出了改变。双球门蹴鞠比赛的规则是,比赛中把上场的人数分为相等的两队,以踢进对方球门的次数多者为胜。这种要求要队员身体激烈接触,对抗性强。

单球门比赛的规则是,比赛时场上把队员分为相等的两队,比赛中分别位在球门两侧,彼此不能越过对方区域,比赛以踢过对方场地内的次数多少为胜负的计算 *** 。这种比赛区域的减小,队员身体不能有接触的比赛,减少了对抗性,加强了观赏性和娱乐性。

蹴鞠在宋代成了真正的巅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良,由唐时的八片尖皮缝制改成用十二片皮革缝制。在给球充气方面,唐代是用嘴,宋代发明鼓风箱。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兴起,城市中涌现了供体育艺人们表演的“瓦舍”,进而爱蹴鞠的艺人为了维护本行业的利益自发的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如“齐云社”和“圆社”(大致相当于足协)。

南宋文人陈元靓曾一言“四海齐云社,当场嫩气球,作家偏着所,圆社最风流,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随着在市民百姓中的深入发展,逐渐由竞技性向娱乐性和技巧性发展,民间还组织每年向表演的艺人进行评级,通过鉴定可以授予证明其水平的“名旗”。

到了元代,宋代瓦舍勾栏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在, *** 工艺也没有再发展。蒙古族从马背上得到天下,提倡骑马、射箭等本族活动,蹴鞠虽然有所开展,但并不受重视。

统治阶级的不提倡,导致其活动主体急剧缩小。加上科举制度的取消,文人的不得志,蹴鞠开始沦落为青楼女子、落魄知识分子等社会下层人民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而进行的娱乐嬉戏。蹴鞠沦为青楼 *** 取悦客人的手段,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低俗的活动,加速了蹴鞠的衰亡。

明代推崇“程朱理学”,在“重伦理道德,轻实践竞技 ”、“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的禁锢,文弱之风盛行。带球门的蹴鞠活动已经完全消失,进一步的娱乐化,《金瓶梅》中多有提及青楼女子借墩鞠表演以取悦于纵垮子弟的事例。

统治者更是严令禁止军中蹴鞠,“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蹴圆的卸脚。龙江卫指挥伏禺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对蹴鞠的发展极为不利。

到了清代,蹴鞠的主体已经不多见了,从出土的文物和文献来看,清代的蹴鞠形式只剩下儿童对球的追逐和颠踢以及满族人把蹴鞠和滑冰结合起来的冰上蹴鞠,虽然发展出了“冰上蹴鞠”,但是它的难度加大,掌握的人也少,不过是传承了千年蹴鞠的一点余韵而已。

扩展资料

蹴鞠的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

1、黄帝历史起源论。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中记载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后其所著的《新苑》中都有相关记载。传言中蹴鞠最早是黄帝用来练兵之用,不过对于华夏的始祖,描写过程中难免有夸大嫌疑,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此论。

2、殷商历史起源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殷商时期的足球舞就是蹴鞠运动的起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乎品舞,从雨。”

觉得这个“品”字作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种,上面的圆代表着足球,下面两个圆就像人的两只脚,寓意着一个人用两只脚踢足球。这个看法看起来也不足以让人信服。

3、春秋战国历史起源论。这一说法是现今学者们认同度更高的,在《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似的记载,认为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是足球的故乡。

《苏秦列传》中记载:“齐地方两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当然为这一说法提供更加可信性的是,在国际足联100年庆典闭幕式上,为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

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扩展资料:

两汉三国蹴鞠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首先,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其次,出现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蹴1鞠、单人蹴2鞠、双人边击鼓边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

第三,出现了竞赛性蹴鞠。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

具体的蹴鞠 *** 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

第四、蹴鞠开始用于军中练兵。刘向《别录》中说:“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蹴鞠除象征“兵势”、有训练武士的作用外,也用于丰富军中生活,使战士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

-蹴鞠

人民网-蹴鞠那些事儿

宋代蹴鞠的更大特色在于取消身体对抗性,纯粹发展踢球技术,不论是正式比赛或平常娱乐,蹴鞠皆以展现个人技巧为主,虽然有团队合作,但是实质上依旧是以个人表现为出发点。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宋代蹴鞠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为延续自唐代白打的各类场户、一为改良自唐代单球门比赛的球门式两种。

一,场户,一种比赛形式

场户是一种比赛形式,来自于唐代的白打,但是白打并没有规定踢球内容,只是一种随兴演出的娱乐,而场户则有严格规定,主要有一人场户、两人场户、三人场户这三种,但是三人场户又能演变成其他更多人参与的比赛。根据《古今图书集成》所收集的资料,记载如下:

文中说明了各类型比赛的过程与特色。一人场户需要挺直身体,不能驼背,主要是个人表演一套解数,解数有固定表演招式,如果能让蹴鞠在空中旋转,就能纵横球场。两人场户需要两人配合,一个人展现控球技巧,另一名同伴只能在一旁接应,并只能用单脚踢球,踢校尉之职的选手才能使出其他技巧,正好与蹴鞠图所画内容相符。三人场户分别有校尉、茶头、子弟三人,三个人要互相传球一轮才行。另外还有四人到十人的场户,可是文中认为这些方式只是巧立名目,让比赛混乱,因此并没有收录其详细内容。

《蹴鞠谱》局部内容

二,比赛招式“解数”

场户类型的蹴鞠可说是宋代蹴鞠的基础,从一人场户开始延伸出各类比赛,比赛胜负 *** 以解数的完成度来评分,根据《古今图书集成》与《蹴鞠谱》记载,比赛招式最少有一百四十三招,而成套的解数足足有十一套,另外还有难度较高的下截解数和坐地解数,现在已无法完全看出内容所描绘,因此在此只用坐地解数来帮助读者认识套路与解数。

坐地解数:

脚面住左右肷砑金领大过桥掉水燕风摆荷五花儿玉兰干急三踢以人过桥右左摺叠鬓野马跳涧

从内文可以看出的部分,首先球员当然是要坐到地面,并且用脚面接住球,这边指的脚面应该就是脚背,接着要使一招左右肷,也就是用左右大腿控球,后面的其他招式则无详细记录,仅能从字面猜测,如大过桥与仙人过桥都是坐地才有的招式,应该与身体拱桥有关。现今已无法得知招式全貌,但是从招式名称来看,不难想象比赛之精彩。

三,球门式,新的比赛形式

球门式可说是场户的进阶版,比赛 *** 与场户相同,都是靠表演花式技巧来取得分数。而两者间更大的不同在于球门式是两队会同时在场上比赛。两队中间隔着球门比赛,进行方式先由场上球头也就是队长开球后,在自己的场地内踢完解数,并将球踢过球门,对手须接下球后开始踢己方的解数,双方会进行一到三回合,得分高者获胜。

球门图,收录于《蹴鞠谱》

进行球门式比赛最重要的道具当然就是球门,宋代球门改良自唐代,据《古今图书集成》所收录的球门图可以看出基本上的样貌,配合《蹴鞠谱》所收录的球门图更能清楚每个位置的名称,最特别的是图中球门中央,清楚的标示出网子的位置,球门正中间还有一个风流眼,也就是比赛时需要将球踢过去的洞口,并标上其规格尺二,这是唯一有清楚标示球门规格的史料,也能看出要将球踢过风流眼必须具备高超技术。从球门规模与比赛难度来看,比起百姓间的娱乐,球门式应该更偏向职业化竞赛。没错,早在宋代,足球比赛已经职业化。

《东京梦华录》局部内容

知道蹴鞠的比赛方式与球门规模之后,可知平常娱乐应该以场户为主,如宋太祖踢蹴鞠为乐,就属于亲自体验的一种娱乐,只要有球跟场地就能轻松运动。比起场户,球门式的比赛规模就大多了,除了要有精致的球门之外,因为比赛选手将近三十人,所以需要的场地肯定更大,虽然比赛方式与汉唐不同,但是宋代宫中观赏蹴鞠比赛的热衷却丝毫未减,据《东京梦华录》中〈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记载,说:

在皇帝的寿宴上,于殿前立了三丈高球门,球门装饰的很美,中间留有约一尺宽的门。球社派来的职业选手分成左右两队互相竞争,左军的队长苏述,穿长裤、绑头巾、红上衣,其他球员则卷起裤管、绑头巾,一样穿红衣,约有十多人。右军的队长孟宣也一样带着十多名队友,穿蓝色的上衣。另外,进行比赛时有乐队在一旁演奏。

蹴鞠文物

比赛从左军开始,首先合力传球几圈,然后用小筑也就是用大腿踢几下,有一对副队长用大腿控制住球后将球传给队长,队长使出大肷,用腿跨过球之后将球踢过球门。右军接住球,一样先重复传球数圈,用大腿踢几次球,用左军刚刚使用的招式将球再度踢回去。

四,获胜有银碗锦彩

最后获胜的队伍能得到银碗锦彩作为赏赐,而输的那队的队长则要被处罚吃鞭。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球员因为在寿宴上的一场表演比赛输球而吃鞭受罚或许有点不合人情,但是依此可以看出帝王对比赛的重视与热衷。毕竟恩威并施才能最快地提高竞技水准,我建议足协和国足效法古人。

蹴鞠复原实物

五,球员服饰,球员区分

球员的服装方面,球头与球员用裤管来区分;两队选手衣服颜色分队,两队的球头担当重任,领导球员比赛,也就是担任队长的职务。球门约三丈高,这与唐代的球门高度相当,中间的门有一尺多,验证了尺二风流眼,可知宋代球门确实有统一规格。比赛双方施展着各样的技巧以取得分数,两队并无肢体碰撞,也没有射门入网,与汉唐的蹴鞠有相当大的差异。

综上可以看出,宋代的蹴鞠比赛已经和现代的足球比赛有很大的相似处了。大家怎么看?

参考文献:

〔宋〕佚名,〈蹴鞠谱〉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蹴鞠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每一片土地所造就的人并非完全一致,当然也并非毫无相似之处。东方与西方,保守与开放、畜牧与农业、先进与发展,看起来西方人与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们自信大方、自由开放,性感美丽;我们优雅古典、含苞待放。两种不一样的美,又何来比较之说?

除却地理位置造就的价值观、审美观,其实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地球人,人类的大脑开发都基本相似,毫厘之差,也就是说,论聪明才智,东西方人都相差无几。东方有皇城,西方亦有皇室;东方信佛教,西方崇尚神;东方研究天文地理,西方也有诗词歌剧;东方有马球、蹴鞠;西方也有足球、高尔夫。

从东西方的传统运动来说,美国人更爱橄榄球、篮球;欧洲人最喜足球;日本人心仪相扑;韩国人以跆拳道和足球为中心;中国人更爱剑术和蹴鞠。

所谓的蹴鞠,其实与足球大同小异。战国时期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后经过 *** 人,传入欧洲,才逐步变成了今日我们熟知的足球。那么蹴鞠是怎么形成的呢?

初见蹴鞠

初次知道蹴鞠是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虽说是之一次听到这名字,可看到的时候,脑子中便冒出一个想法:这是不是足球的原型呢?当时年少,想想便过了,并未深究。直到第三次接触,我想这我必须要去了解一下蹴鞠的由来了。于是我便开始了各种调查。

蹴鞠可以上溯到石球,从出土文物来看,石球早在十万年前便已经产生了,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土。石球便是我们的祖先狩猎的工具,在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代,他们只能靠着最原始的材料来保护自己免受野兽的侵害。

时光变换,仿佛几十万年,便是一瞬。先祖们用来狩猎、做饭的东西,都在时光中悄然改变了模样。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很多本不是娱乐的东西,已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养生活动了。

蹴鞠历程

蹴鞠的原型早已出现,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时间、精力去考虑娱乐,只是努力生活下去就已经耗光了他们所有的力气。娱乐活动的出现,必定得有安定、富余的生活做保障,用如今的话说便是,人首先要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再加上可支配的时间与精力,才能享受生活。倘若乱世纷争、战火不休、国家动荡、山河倾覆,众人无不消极恐慌,又何来精力去享受生活呢?

《战国策》中记录: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乃说明当时人民的娱乐活动便有吹笛、打鼓、弹琴、斗鸡、斗狗、下棋和踢球。由此可见,当时蹴鞠的普及程度有多高,除去谋生活动外,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史记》中曾记载:处后蹴U,要齿寒,汗出多,即呕血。讲的便是:西汉时,一位叫项处的人身患重病,医师嘱咐切忌不要剧烈运动,可项处十分痴迷蹴鞠,无视医师的叮嘱,踢蹴鞠之后便呕血,后来不治身亡。

这便说明在战国、西汉时期蹴鞠便已经产生了。当然至于到底是何人发明的蹴鞠,我们自然也无从得知了。即便是千百年前的人,也正如今天的人一般,为生活四处奔波,同时也能在结束工作之后,有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

战国时期的蹴鞠主要是以娱乐性为主,即便已经流传于大街小巷了,但也就是市井百姓的娱乐生活罢了,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到两汉便不一样了,蹴鞠不仅是为了娱乐自我,蹴鞠还出现了更多的作用。

两汉时,蹴鞠延续前朝,依旧是娱乐活动。相传,刘邦成为皇帝之后,便将父亲刘太公接入宫中,山珍海味、丝绸绸缎、载歌载舞,可刘太公始终都是兴致缺缺。

皇宫中吃穿用度无所不缺,用膳更衣沐浴都有人伺候。刘太公本为一介草民,闲时便与几个市井之友一同斗鸡、踢蹴鞠,这皇宫中高端优雅闲暇时光反而并不能让他开心。

于是刘邦便为父亲重建了一个与老家一般大的地方,还把许多乡亲都接过来住,闲来无事,便与老友来几场蹴鞠,挥洒汗水、酣畅淋漓,果不其然,父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众朝臣见太上皇如此喜爱蹴鞠,许多人也开始学习蹴鞠,于是蹴鞠便从一个不入流的市井娱乐变成了皇家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踢蹴鞠,可是人们也发现,蹴鞠的玩法并没有什么花样,玩几天便腻了。

所以花样的表演赛也就应运而生了。平日里,将出类拔萃的人选出来,皇上、嫔妃也常看,在使臣到来、邻国来访之时,蹴鞠表演赛也是重头戏,以彰显汉朝的风采。

踢蹴鞠需要消耗的大量的体力,普通人练习均可强身健体。皇帝灵机一动,便让军中士兵也开始踢蹴鞠。军中生活无聊,以蹴鞠将将士们的心连接在一起,以提高士气,同时也是锻炼体力的好 *** 。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足以说明蹴鞠对军队的积极影响,也说明刘向对蹴鞠的重视。

因此,蹴鞠才流传千古,且受到了皇家的认可,汉代时期,让蹴鞠成功进入皇族。直至唐朝,文化交融,便迎来了蹴鞠发展的好时机。

唐朝乃是文化大染缸,异族文化融合、国家间的交往、边界的商贸也更加密切,文化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逐步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打发闲暇时光的 *** 更多,蹴鞠不仅在皇宫内流行,平民百姓也十分喜欢这种运动,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国民运动。

唐朝时率先发明了充气蹴鞠,在此之前,蹴鞠均为实心球,实心球缺乏弹力,但在军中确实训练的好工具,配合合理的身体碰撞,不失为一种高效的训练方式。

在唐朝时,蹴鞠成为国民运动,诸多百姓玩蹴鞠只是为了开心和运动,实心球过于笨重,而且弹力也不足,于是充气球便应运而生了。充气球很轻,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弹性也非常好,而且由于只用了充气球,让蹴鞠的形状更接近圆形,可以适应更多、更复杂的踢球方式。

由此,蹴鞠在唐朝也被称为"轻球",韦应物在《寒食》中曾写道: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彩绳与轻球相呼应,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蹴鞠轻的程度。所以许多世家**也很喜欢蹴鞠运动。

其次,在唐朝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蹴鞠规则。由于充气球的使用,球可以飞的更高、更快,所以球门改为立柱式,这与近代的足球门几乎一致;而且但是已经有明确的文献记录蹴鞠的规则——球员分为左右两队,藉此以分比赛胜负;也可用单球门,不得用手触碰,单凭脚踢,穿过球门为胜;甚至可以不用球门,也不限制人数,此为踢高比赛,顾名思义谁将球踢得高便可得优胜,不过并非如此简单,还得用脚将从高空落下的蹴鞠停住,王维曾写过:蹴鞠屡过飞鸟上,足以说明蹴鞠之高。

蹴鞠的光辉就如同流星一般,纵使光辉耀眼,可也逃不过被埋没的时刻。待到明清时期,蹴鞠的竞争性便慢慢流失了,娱乐的性质越来越重,大规模的蹴鞠比赛已十分罕见了。

喜爱溜冰的满族人还将蹴鞠带到了冰上,称为"冰上蹴鞠",即便如此也并没能挽救衰落的蹴鞠,流星的消逝便是一瞬间的事,从此蹴鞠便沉寂在历史中。

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永恒的东西,也不会有过时的东西。我们所谓的过时,不过是沉寂在历史中罢了。正如同蹴鞠,便是如此,一个时代,一种氛围。

或许蹴鞠的败落便是如此,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唐朝是我国最开放的时代,自是没有许多约束,可至宋朝时,理学盛行,重文轻武,对身体的锻炼也不重视,戏曲歌剧的出现,人们的娱乐范围更广,蹴鞠便被人们遗忘了。

相传,蹴鞠便是足球的起源,后经 *** 人传入欧洲。也许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发明的,而是从前的旧物件被拿出来了而已,功能也改变了。

每一个轮回都会产生新的东西,也会有东西丧失光辉。蹴鞠经过了百余年的暗淡时光,现如今重新焕发出光芒,成为世界人民瞩目的运动。在蹴鞠的发源地——中国,足球运动只是局部的,而且足球总是与博彩相连,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运动。

我想,运动就是运动,我们奋力拼搏、团结一致就是为了冠军。运动的力量可以让陌生人都牵起双手欢呼,希望这种 *** 与热情可以充满每一个比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