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与戴到底哪个是姓?

UFC格斗大赛09
代与戴到底哪个是姓?
导读:只是习惯写法不同,其实是同一个姓。代氏来源与戴氏相同,是古代“戴”的白字,代氏就是戴氏,来源出自黄帝,黄帝乃代氏之鼻祖。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

只是习惯写法不同,其实是同一个姓。代氏来源与戴氏相同,是古代“戴”的白字,代氏就是戴氏,来源出自黄帝,黄帝乃代氏之鼻祖。

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宋国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始有代(戴)姓。代(戴)氏家族尊他为一世祖。

宋戴公是轩辕黄帝第五世孙子契的后代,他在即位后的之一次朝仪上,便对宋国王室实行了四项重要的改革:

①废除公田、藉田,田赋由十分之一减少至十二分之一。

②王室停止酿酒,已酿好的酒全部封存留作祭祀和招待外国宾客之用。

③国家除宴请外国宾客外,所有筵席停止用酒。

④王室餐减少菜肴数量。

他自己也以身作责,平时停止饮酒,每餐只有两菜。

宋戴公爱民如子,当自然灾害袭来时,宋戴公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组织抢救受伤民众,修建房屋,并祭告天地,一切罪过都由自己承担,宋戴公率领全国臣民渡过了灾年,受到举国上下一致赞扬。

宋戴公仁义爱民,谦逊忍让,睦邻友好,从未和其他国发生过争端。为了克服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率,宋戴公亲自到现场观看,并研究扩大生产的办法。几年后,宋国大都用上了新式农具,还建立了一个新式农具生产区,从此宋国逐渐发展壮大,日益强盛,在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宋戴公一生勤俭,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日夜为国操劳,积劳成疾,至公元前766年逝世。宋戴公去世后,举行国葬,人们长途中跋涉,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都城。陵墓周围到处是长跪不起的人群,他们当中,有些来自宋国各地,也有些来自邻国受过宋戴公恩惠的灾民。

宋戴公陵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三陵台,现已列为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一百多个姓氏。

宋戴公传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是为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戴)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有姬姓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料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隐公千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为宋国所灭。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

据《史记》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弃。弃长于农业耕作,五帝之一的尧任用他为农师(主管农业的官员),弃对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尧按功行赏,赐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别姓姬。邰接近雍、杜诸水汇入渭水之口,位于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弃在邰定居后,每年农业都获得好收成,被称为后稷。后稷的曾孙公刘在豳(今陕西旬邑)继承先祖事业,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蒸蒸日上,贮积的粮食堆满仓囤,很快就发展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接着,就扩充武力,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发展的需要,他们渡过渭水,采掘矿石,改进生产工具和武器,“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时期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时,古公亶父率领部落由邠南迁到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原”。古公亶父在这里兴建城邑。整治田地,很快使岐周之地耕地大增,人丁兴旺,交通发达,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古公亶父以周命名他的部落。周部落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军事力量也很快增强,散落在岐山西北一带的混夷、西戎诸部落,都被击败逃走;附近的一些小邦,纷纷归服。古公亶父在岐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强大势力,开始了周人长达一百余年的对商朝的作战。周人对古公亶父非常尊重,把他看成周朝的奠基者,《诗经》称赞说:“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并追尊他为“太王”。近年来对周原进行考古挖掘,在岐山凤雏村清理出早周的宗庙建筑遗址,还出土了克商以前的甲骨一万七千余片,有字的一百九十余片,还有陶器、铜器和玉石器等重要文物。

太王非常喜爱小儿子季历所生子姬昌,曾感慨地说:“我逝世后部族兴旺发达的希望,大概就寄托在姬昌身上了。”季历的大哥太伯和二哥虞仲知道太王有意让季历继位,就跑到南方,以让位于季历(周人尊称为王季)。王季接任周部族首领后,展开对西北诸戎部落的进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商王朝任命王季为牧师(牧,古代治民之官),成为西方强大的方伯之国。周人势力的迅速发展,加剧了与商王朝的矛盾,后来,王季终于被商王杀害。

王季子姬昌继位,史称周文王。周文王初立时,仍以主要力量开展对西北各部落的进攻,扩大周部族的势力,他北逐俨狁,西攘混夷,在泾水上游灭密(今陕西灵台)、阮(今陕西泾川)、共(今陕西泾川)等小国,扩大了西部的疆土,巩固了后方。然后,他又全力向东方发展。他率领周部族由岐周向东,先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陕西咸阳北阪),作为向东扩展的前哨。接着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今陕西户县),占领渭南。不久,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由岐周迁都于此。至此,关中平原全部为周所有,号称“西伯”(伯,同霸。西伯即西方霸主之意),成为商王朝的一大对抗力量。周文王据有关中平原后,又将势力很快扩展到河东地区。他妥善地调解了虞(今山西平陆)、芮(今山西芮城)两个小方国争夺土地的纠纷,赢得了声誉,河东地区的众多小方国纷纷归附。河东与关中平原紧密相连,在灭商以前成为周的一部分,使周人能够从河东攻击河南和河内地区,一度伐邗(今河南沁阳),又曾攻克太行山上的黎(今山西黎城),直接威胁到殷都。此时,周人势力东方到达江淮之间,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南方的大部分方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于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周文王仍然在表面上保持臣服于商王朝的关系,商、周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商王纣一度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后因商王朝全力对付东夷,为了稳定后方,又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

周文王次子姬发继位后,史称周武王。由于商王纣的残暴统治,商朝周边小方国越来越多地弃商从周,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取代商而王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于此,周武王也积极做灭商准备,在沣水东岸新建都邑镐京(今陕西西安)。经过几年的准备,周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人,这是一次伐纣的演习,也是一种试探,众多的诸侯听从周的指挥,使灭商已有充分把握。在孟津之会后不满两年,周武王便兴兵伐商,各国诸侯闻风从征。武王进军到商朝都城之郊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卫辉之间)召开了誓师大会,揭露了商王纣的罪行,宣布了严明的纪律和正确的对敌策略,声称他奉上天之命讨伐暴君。商王纣匆忙应战,其兵士纷纷阵前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周武王攻克殷都后,又分兵四出,基本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后,回师镐京,正式建立周王朝。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为诸侯。周成王时,辅佐成王的周公在东征后,又分封了一批诸侯。戴国大约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

戴,西周姬姓国。《世本》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

关于戴的地望,《说文解字》中阐述:“戴,故国在陈留”。《春秋》说:“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汉书》说:“梁国甾县,故戴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东汉章帝改甾县为考城,迄1954年考城、兰封两县合并为兰考,其间历时一千八百余年,虽然北魏、北齐和五代梁时几度易名,时间均极短暂。原考城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一带。戴的地域,除兰考县外,还包括民权、杞县等地。民国《考城县志》说:“‘考城’周曰戴,春秋曰戴,战国曰外黄。”外黄与戴之间有承袭关系,古代史籍中多次提及外黄。《元和郡县志》卷七载:“外黄故城,(雍丘)县东六十里。”雍丘即今河南杞县。杞县城东十五公里属民权县境,戴国故城在今民权县西北。民权建置于1928年,系割杞县东北“五社”和睢县北鄙“七里”合并而成。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时,又划原考城北关区等归民权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谓:“今河南省民权县东而稍北二十三公里,离宋都三十公里,当即古戴国之地。”由于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大体而言,古戴国版图似应包括今民权县全境与兰考县的大部分,还跨杞县东北一隅。

古代文献中戴国史迹甚少。据《吕壶铭》云:“唯四月,伯懋父北征,唯还,吕行戴爰马,用做宝尊彝。”吕壶是西周昭王时所铸造的一件青铜器。其意思是说:这一年四月,司徒伯懋父到北方去,回来以后,派吕去戴国换马,因而做宝器。由此可见,戴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传世或出土的戴国器物不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载有戴叔朕鼎、戴叔朕篮和戴叔庆父鬲,这几件器物为春秋时器,从其形制和器铭风格来看,属典型的中原文化范畴。戴于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始见于《春秋》经传。戴国位于郑、宋两强之间,经常受到二国的欺凌。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春秋》说:“秋,宋人、卫人入郑。蔡人、卫人伐戴。郑伯伐取之。”当时郑国东迁不久,国势欣欣向荣,辅佐周王室,号称小霸。由于郑、宋交恶,宋及其盟国蔡、卫、郧等不去朝会周王,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周王之命令去讨伐宋国,并利用权术,乘机灭掉戴国。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西距郑都(今河南新郑)却达数百里之遥,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后入于宋。

姬姓戴国灭亡后,亡国后的戴国子孙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为氏,形成戴氏的另一支系,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这一支代(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3、源于殷氏,出自商朝时期的大戴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为尧司徒,封于商,成为商王朝之祖,赐姓子氏。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朝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朝。

契,又名阏伯,曾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商丘火正,为中国天文历法创始祖,死后葬于商丘,即阏伯台。阏伯又称火神台、火星台、台形如墓,位于河南商丘西南三里的王坟乡,墓(台)根基长约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为夯土筑成,台上有祭阏伯庙、大殿拜厅、东西禅台门、配房、钟鼓楼等,台下盖有花戏楼,属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两朝均有修缮,现代又修葺一新,每年农历1月7日成太古庙会,四面八方群众前来朝台,热闹非凡。

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王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王朝的统治很稳固。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础。同时,商王朝的占卜也很出名,现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朝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反而为周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王朝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周武王灭了殷商王朝之后,有不少殷商的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这一支代(戴)氏亦是出自河南。

4、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自陈蒙古八旗的一支,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后人取汉字“戴”为姓,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清朝满洲的达尔充阿氏、戴佳氏,后改汉字“戴”为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另外,在 *** 、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戴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

得姓始祖:戴撝(子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前966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亦沿用代(戴)姓,并尊宋戴公(戴撝)为代(戴)氏得姓始祖。

“戴”姓与“代”姓是两个不同的姓,不能把它俩搞混。

“戴”姓,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源流有:源于殷商时期大戴氏国;源于周宣王赐予宋国第十一代君主的谥号“戴”。宋戴公子孙就以谥号“戴”为姓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戴”国,以国名为姓;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代”姓源流:春秋时期的代郡,即翟国,在常山以北(今河北蔚县一带),后为赵襄子所灭,其遗民以“代”为姓。还源于藏族的“代”姓和满洲八旗由戴佳氏改为的“代”姓。

扩展资料

“戴”姓的名人

1、戴德、戴圣:戴德系宋戴公(子撝)的十一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

2、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余杭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1、历史渊源长远:戴姓被称为中华之一美姓,更大的原因就是它的历史来源是非常长远的。最早的时候戴姓来自于西周小国的国主宋戴公,而这个宋戴公还是商朝皇族的后裔。由此可见戴姓的来源是非常古老且高贵的,所以有人称戴姓是中华之一美姓,是非常高贵且优雅的姓氏。

2、历史名人较多:姓戴的历史名人是非常多的,占据名人综述的045%,而且这些历史名人都留下了非常美好且令人崇敬的传说,所以有人说戴姓就是中华之一美姓。而姓戴的历史名人有大小戴学开创者的戴德和戴圣、东晋书画家戴逵、东晋侠客戴渊、唐朝宰相戴胄、唐朝著名诗人戴叔伦、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

3、人口基数很大:从古时候开始戴姓一直流传到今天,并成为中华所有姓氏中人口基数较大的一大姓,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戴姓占据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48位,且在海内外都分布着姓戴的同胞。所以有人根据戴姓的人口数量,将戴姓称之为之一美姓。

扩展资料:

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

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

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秦朝,那时,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基本弱化,旧贵族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荡尽清除的差不多了。到了西汉,姓和氏的区别已经不再显现。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统称,从此,“姓氏”之称,自太史公起合而为一。

其著《本纪》中,言秦始皇则曰姓赵氏,言汉高祖则曰姓刘氏。自此,中国人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分,因而很多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所以,姓氏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的家族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每一个家族的成员。

戴姓的起源如下: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溢好为氏。据《元和姓篡》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且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 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 766年)死后被溢为戴公。

2、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 765年公元前 748年)摄以王父溢号为氏,称载。其子孙遂以溢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 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4、殷氏改载姓而来。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5、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6、得姓始祖: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